概念股
所以,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蓝天白云,需要政府、企业和我们每一个人都付出长期的努力来实现。
其中,气十条涉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清洁能源替代、机动车污染防治等7项内容,2013年~2017年共计划投资1.75万亿元行业的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政府由过去购买环保产品、设备和工程或单一治理项目服务向购买环境服务和整体环境质量改善转变。
实施项目库管理,重点工程纳入年度计划,作为总量国家审查的重点,与中央财政支持挂钩。但是,中小企业仍然是行业主体。长三角地区则是全面推进炼油、石化、工业涂装、印刷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论坛上,中国环境报社与智银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成立环保产业研究院,设立环保产业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政策、战略、金融等全方位支持服务。这其中既有央企、国企,也有跨界进入的不少民营上市公司。
未来10年正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一方面,不断壮大的环保市场和项目模式的转变,持续提高着企业发展的资金壁垒,限制了中小环保企业的发展空间和参与机会。2016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4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0%,优良天数比例为78.8%,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
PM2.5来源复杂,其化学成分既来自于直接排放,也来自于二次转化。尤其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进入采暖季后重污染呈高发态势。四是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科学研究,建立大气污染防治的系统科技支撑体系。每到冬季,由于居民采暖的刚需,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平均增加约30%。
之所以大气成分(如SO2、NOX和PM2.5)能够累积到形成大气污染的程度,主要的原因是3个方面,即污染物一次排放、二次转化以及气象条件。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驱动力,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中,颗粒物(PM)、SO2、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氨等的排放大幅增加,而且高密度地集中在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这是我国重点城市群大气污染频发的根源。
加强区域一体化的大气污染监测网络,动态污染源清单和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建设,以科技创新引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到精准管理新阶段。2013-2015年间,据相关研究估算,主要污染物排放除VOCs以外均呈现快速下降趋势。此外,与会专家还提出坚持以PM2.5污染防治为首要目标和重点工作、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科学选择重点控制对象实施精确打击、重点解决冬季大气重污染问题、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区域联防联控等工作建议。在城市化进程中重塑节能减排、安全快捷的公共交通体系,鼓励绿色可持续的出行模式。
全面实施火电行业超低排放控制工程,加强动态监测和评估,推动低成本、全负荷超低排放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京津冀区域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7.8%,与2013年相比下降33.0%,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与2013年相比下降18.0%,为《大气十条》实施以来下降幅度最大一年。2030年,京津冀煤炭用于集约化利用提高到90%以上,力争京津冀2030年煤炭比重降至40%以下,农村散煤削减50%以上。推动钢铁、平板玻璃、水泥等行业全过程节能和烟气治理工程,发展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新技术和超低排放控制技术。
在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方面与会专家认为,《大气十条》的发布与实施推动我国大气污染控制思路从总量控制过渡到质量控制,并进一步促进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快速下降。特别是12月中下旬,全国出现大范围、长时间重污染天气,京津冀及周边的北京等35个城市启动红色预警,石家庄等多地AQI爆表。
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行动计划,构建超低-零行驶排放的新能源交通系统。促进煤炭更多采取大规模集中发电、供热和化工转化等集约化利用方式。
不利的气象条件,比如静稳、小风、高湿以及逆温等,会在排放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导致更加严重的大气污染。进一步优化主要耗能行业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集中度,淘汰落后产能,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高产品深加工能力、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研究显示,2013年以来京津冀区域的污染气象条件整体不利,2014年比2013年转差17%,2015年比2013年转差12%,2016年气象条件总体不利,特别12月是我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12月,全国平均气温比多年平均情况偏高2.6℃。2016年,进入冬季以后全国空气质量不升反降,11月、12月份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下降7.5、6.3个百分点,PM2.5浓度分别上升7.4、5.4个百分点。另外,我国大气观测能力不断增强,颗粒物和臭氧雷达等垂直观测手段可以更加精确地给出大气污染物输送的关键信息,为区域大气污染的研判和防控提供支撑。二是结构减排和工程减排结合,推进工业烟气污染深度治理和超低排放控制。
构建车-油-路一体化的移动源排放污染综合控制体系,建立区域协同、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融合的全覆盖和全链条的移动源机动车污染防治和监管体系,强化道路和非道路移动源排放全生命周期的排放控制和监管。2020年基本淘汰钢铁、电力、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的落后产能。
加快推进区域交通网络由单中心、放射状转为多中心、网络状。经过两天的深入研讨,专家代表对大气污染的成因与控制途径达成如下共识。
有效控制煤炭消费规模,从调整终端能源结构入手,加强散煤治理,严格市场准入标准。从季节变化特征看,采暖季排放强度远高于非采暖季,以京津冀地区为例,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相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了30%左右。
石化化工行业VOCs控制技术普及率大幅度提高,VOCs排放总量较2015年削减50%以上。在我国大气污染成因方面与会专家认为,大气本身具有自净能力,在排放总量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大气扩散作用可以使大气污染物稀释和消散,大气氧化作用可以将大气成分有效地降解并清除。京津冀区域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6%,同比上升4.3个百分点,北京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4.1%,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11-12月京津冀区域发生6次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重污染过程,PM2.5浓度同比上升6.4%。
其中电力部门是对SO2和NOX减排量贡献最大的部门。近年来,我国投入很大的力量实施污染减排,SO2、NOX和PM2.5等污染物排放量出现下降,但总体上排放在全球仍居于高位,仍须较大幅度实施减排。
最新的研究显示,除了SO2转化为硫酸盐,NOX转化为硝酸盐,VOCs转化为二次有机气溶胶,氨转化为铵盐等过程外,还存在这些化学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如NO2促进SO2加快转化为硫酸盐,产生1+1>2的大气污染生成效果。污染物排放是大气污染形成的内因,这已是国际国内大气污染成因的一个共识。
有序淘汰民用散烧煤和10吨以下燃煤工业锅炉,进一步提高终端用能的燃气化、电力化等非煤化比例,并建议实施冬季替代散煤的电价补助。三是全面实施轨道和公交都市战略,重塑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大气污染问题,是以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为代表的大气复合污染问题,大气中多种污染物都以很高的浓度水平存在,这一特征也与发达国家曾经经历的大气污染显著不同。2005-2010年间,我国SO2排放量下降了12.8%。从季节分布来看,秋冬季是重污染高发季节。因此,要真正实现科学治污、精准治霾,就必须在准确预判气象条件变化的基础上,规划和设计大气污染防控的方案,包括精细准确的重污染应对措施。
气象条件是大气污染形成的外因。在我国大气污染总体形势方面与会专家认为,《大气十条》发布实施3年多以来,各部门、各地方紧紧围绕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因地制宜,狠抓落实,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的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目前,工业排放是我国SO2、NOX、一次PM2.5及VOCs的第一大排放源,民用排放是一次PM2.5的重要排放源,交通源是NOX和VOCs的重要排放源。同时,重污染形成还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使大气层结更加稳定,这是国际上已形成的共识。
这些新的机制在大气重污染形成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对于重污染的预报预警、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方案的制定都是十分关键的。因此在未来排放控制中,需强化非电行业(钢铁、水泥和玻璃行业)提标改造、燃煤锅炉整治、民用散煤清洁利用、黄标车及老旧车辆淘汰、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能源加工储运行业)等治理措施,实现SO2、NOX、一次PM2.5和VOCs排放量同步下降。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